弥渡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巨星划过云南上空
TUhjnbcbe - 2023/6/30 21:26:00

本文转自:开屏新闻

4月19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专家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潘际銮

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享年95岁

潘际銮,年12月24日出生于江西瑞昌,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并留校任教至今。曾于年至年受聘担任南昌大学校长。年4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潘际銮长期从事焊接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创新性成果,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创造了多项“第一”,推动了先进焊接技术装备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应用,引领和带动了国际焊接工程科学发展。他参与解决了我国多项重大工程问题,让高铁轨道“天衣无缝”,让核电站“密不透风”。他筹建了我国第一个焊接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和清华大学焊接专业。

▲潘际銮生前影像视频来源:CCTV13《吾家吾国》

潘际銮曾获得众多荣誉和奖励,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中国焊接学会最高荣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曾被授予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两次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曾当选为中国共产*第十一次、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幼年流离

少年苦学

青年报国

老年回首,潘际銮说:

“让自己的科研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是我一生追逐的目标。

我的工作对国家有贡献,

我很安心、很高兴。”

这位可亲可敬的

大国工匠、国之栋梁

他的传奇一生,要从云南讲起

巨星划过云南上空

“年底,日本*舰开进了吴淞口,紧接着南京也陷落了。年,我们一家背着铺盖卷离开江西老家,成了难民。”潘际銮说,在逃难途中,他不幸感染伤寒,在生死的边缘徘徊。经过数月颠簸,一家人在昆明落脚:“在昆明也是居无定所。一般是父亲在哪里工作,我们全家就搬到哪里。昆明周边的禄丰、安宁、弥渡,我都待过。在考进西南联大之前,我念过6所中学。”

由于家计艰难,潘际銮有时进学校读书,有时又不得不辍学做些零工帮补生计。在极其不稳定的生活状态中,潘际銮全凭兴趣学习。“外在的动力是没有的,那时的驱动力就是对念书的兴趣。所以我后来觉得,学习是别人帮不上忙的事,必须得靠自己。自己有动力,才能学得好。”

年,不满17岁的潘际銮参加云南省全省会考,考了第1名。“榜单张贴在很热闹的街上,我的名字排在第1个。但家里人都觉得是很自然的事情,父母亲甚至连赞扬的表示都没有。所以我自己也觉得平常。”

▲潘际銮在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注册片

凭着会考第1名的成绩,潘际銮被西南联大直接录取。“我父亲在铁路上工作,是做文职的。他接触过很多技术人员,很早就认为技术非常重要。这个观点,我们几个孩子都接受了。”受父亲的影响,潘家的孩子几乎都报考了工科院系。潘际銮选择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

工学院的学习非常紧张。潘际銮说,每学年,工学院都会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因考试不及格而重修。在西南联大的两年,潘际銮养成了刻苦、触类旁通的治学习惯,这为他以后在科研上的巨大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南联大宿舍一角

受战争的影响,西南联大的办学条件十分有限。潘际銮记得,当时的宿舍是一间大开间,铺了20张双人床。40个学生挤在一间屋子里生活。房间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床板里还寄生着臭虫。宿舍没有浴室,无论冬夏,大家都只能打井水洗脸擦身。

“我们没有名利的想法。国家都快亡了,哪里想到去当个什么长、弄点什么钱。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国家兴旺,我们也许有出路;国家不兴旺,也就谈不上前途。那时的勤奋,都是超越功利的,个人的欲望很少。”从中学到大学,潘际銮学习的动力由纯粹的兴趣转向了“担负起天下兴亡”。

▲年,潘际銮(圆圈标记)毕业照

联大三校复员北返

潘际銮转入清华大学机械系继续学习

毕业后,潘际銮留校担任助教

后被推荐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硕士研究生

师从焊接专家普罗霍洛夫

从此投身焊接科学与教育事业

一生与焊接结下不解之缘

舍不掉的云南情怀

“从10岁到18岁,我在昆明度过了人生中很重要的8年。”少年求学离家,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但对潘际銮来说,云南、西南联大是他舍不掉的乡愁,这里的人、物、记忆,这段宝贵的时光,被他小心地放进行囊,走到哪就带到哪。

▲年潘际銮在西南联大

年3月24日,89岁的潘际銮做客西南联大讲坛第二十四讲,带领现场观众回味历史,探寻战火硝烟中的联大精神。

▲年,潘际銮做客西南联大讲坛

“回到这里好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潘际銮感叹,西南联大滋养了他的青春岁月。几十年过去了,西南联大成了历史,但在老校友的眼中,一切都还历历在目……

▲《九零后》截图

“年西南联大结束,但这所学校给我们的影响并没有就此结束。今天我们还传承着它的文化和精神。”年5月8日,由杨振宁、许渊冲、杨苡、潘际銮、王希季、马识途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联大学子联袂“出演”的西南联大纪录电影《九零后》云南首映礼在昆明举行。

▲《九零后》海报

许多年以后,潘际銮等西南联大的“九零后”带着一身风尘与智慧,化身电影演员,向后辈讲述那段峥嵘岁月,以及战火中越燃越烈的家国情怀;新时代的电影院里,“90后”看着大银幕上一张张青春不再的脸庞,跨过岁月的沟壑,与历史对话,把联大精神镌刻进脑海。

▲《九零后》少年篇

▲《九零后》家国篇

借住过的少数民族群众的房子

挑着担子在昆明街道上卖水果的日子

西南联大总以考倒学生为乐的孟广喆教授

在校园里和同学们对着词典学英语的往昔……

于潘际銮而言

云南

是他学习知识、树立人生理想的地方

云南曾养育他

他从不曾忘记云南

他的爱情白首不离

一生苦学钻研

终日与复杂冰冷的机械打交道

但潘际銮自有他的柔软之处

潘际銮曾一度被称为“90后”网红院士,源于那张流传甚广的照片。夕阳下,潘先生乐呵呵地蹬着辆半旧的自行车,满头银发、穿一件红马甲的夫人李世豫坐在后座上,歪着头,展开一只手臂。画面定格在清华园的林荫道上,空气仿佛都变得温暖而甜软。

▲潘际銮与妻子李世豫在清华园骑行

记者:“您现在还骑车吗?”潘际銮:“当然啦,不骑车我怎么过来?从家里骑电动车到这里要十五分钟。现在清华唯一的90多岁骑车带人的就是我了,她有点不敢坐,但我带没问题!”

潘际銮的夫人李世豫是北大才女,二人相识于年少。耄耋之年,李世豫常坐在潘际銮的自行车后座上漫游校园。潘老还会骑着三轮车带着老伴儿去菜市场买菜,从少年到白发,一转眼,就是一辈子。

年,潘际銮曾说

自己有两个心愿

“一愿自己的创造发明

能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走向世界

二是希望妻子身体好

我们能长期互相照顾”

▲年轻时的潘际銮与李世豫

▲年,潘际銮院士与夫人李世豫在西南联大仿制门前合影

“让自己的科研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是我一生追逐的目标。

我的工作对国家有贡献,

我很安心、很高兴。”

潘际銮先生用一生去践行

西南联大精神

“中兴业,需人杰”

他将自己与国家命运

紧紧的“焊”在了一起

▲潘际銮生前影像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后来之人,永怀感念

送别潘际銮院士!

1
查看完整版本: 巨星划过云南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