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梁武帝在位期间,修庙宇、造佛像、布施、供僧、印经等,所行之善极其广大。但当问及达摩祖师是否有功德时,达摩祖师曰:无功德。可能很多人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梁武帝做了那么多善行,还是无功德呢?现前很多人平时也都在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善法,很想知道从事这些善事是否具有功德?那就要问问你自己,从事这些善行之后,你的烦恼是否越来越少,出离心和信心是否越来越增上?因为功德并不是安立于外在,而是在内心之中。若你的内心并没有改变,那就要想到你所从事的善行乃至修法对你可能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有些弟子此时就有些想不明白,因为自己所依止的导师是普贤王如来的化身、莲花生大师的化身、观音菩萨的化身,而且又在如此殊胜的导师面前听闻了各式各样的教言,所修的法也是无上窍诀大圆满,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为什么还说自己没功德呢?让我们再看看历代传承祖师的公案:往昔阿底峡尊者入藏之时,一天清晨,阿底峡尊者的侍者仲敦巴在送早餐时,看到尊者非常伤心。仲敦巴问:“今日早晨并未有人打扰您,您为何如此伤心?”阿底峡尊者说:“今早我在光明境界中,观察到一位在印度修无上瑜伽部的弟子,见解已落入小乘,故此伤心。”仲敦巴疑惑不解地问:“您的这位弟子依止的导师是您,所修的法是密宗外三部最高的无上瑜伽部,为什么修法会落入小乘呢?”阿底峡尊者说:“这一切都取决于他自己的修法。落入小乘教法还是很幸运的事情,若要是修得不好,修无上瑜伽部堕入地狱也是有可能的。如云:‘愚者修行大手印,多数趋向恶趣处。’”因此,阿底峡尊者曰:“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意思就是说,如果不知道如何调伏自己内心,不知道如何行持,那么修持再殊胜的法,最终也会堕入三恶趣之中。若要是遵照导师的真实教言而做修行,则即生可以成办解脱。所以,我们平常在修行时,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若不观待内心,仅仅口中念诵几句“阿弥陀佛”,未必有功德。细致观待,我们在进入佛门之前看过很多很多书。如果一本书从头到尾把“阿、弥、陀、佛”四个字连接起来的话,里面有多少遍阿弥陀佛我们都不知道。也就是说,我们可能已经念诵过很多很多遍了。难道仅凭这一点就能成办解脱吗?不可能的。这除了说明小时候我们上过学,认识到几个字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呢?真正的佛教不在于你念诵什么,而在于调伏烦恼。若未调自心,即便口中念诵不同的经文、心咒,恐怕这些行为都在修地狱而不是在修净土。同样,真正的功德也不在于外相,而在于内心——贪嗔痴烦恼减少,慈悲心、信心增上。自己的内心得到调伏,才是行持善法乃至修法具有的功德。这一点要牢牢记住啊!◎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曰:实无功德」:六祖大师听韦刺史这样请问,随着就说,实实在在是没有功德的。「勿疑先圣之言」:你不要疑惑祖师所说的话。「武帝心邪」:武帝心里不正当,只知道沽名钓誉,只知道求名。「不知正法」:他不知道求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这都是在福田种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不可以将这个福,就说是功德了。「功德在法身中」:功德在你法身里边。「不在修福」:不是在你修福,就能有功德的。
让我们看看六祖慧能是如何阐释功德的: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六祖大师说,功德是属于法身一方面,不是修福就是功德,所以「师又曰:见性是功」:六祖大师又说了,说什么是功呢?你见性就是功。见什么性呢?见你本来自性,本有的光明妙性是功。你若有功夫,就可以见性。
这功,怎么叫功呢?譬如你坐禅,初而勉强,久而自然。你刚刚一打坐的时候,觉得腿痛,腰也痛,等你把腿降伏,把腿战胜,腿也不痛了。你腿不痛,这就是功,这就有功了;你腿痛,那你就是没有功。
怎么叫见性呢?见性就见你自己的本来面目了。你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呢?那得要你自己去找,我现在不能告诉你。我告诉你是个什么样子的,那你还没知道呢!因为那是从外边得来的,要你自己自性自悟:「啊!我本来面目就是这个样子!」可是要经过善知识印证你是否见性,不是说我自己封我自己做国王,我就是皇帝,我就是菩萨。好像以前那个嬉皮到这儿来,吃的*药*得他说,他自己就是菩萨。这简直是魔,真是魔*。
「平等是德」:平等,就没有自私心,一切都平等,无*无偏,对任何人,也不自私,平等待遇一切众生,最公平了,大公无私。你能大公无私,这就有德行。
「念念无滞」:你念念无滞,滞就是滞塞不通,就是流到那个地方,停止到那个地方了,就是什么呢?就是着住。滞,也就是个执着,也就是个着住,滞塞不通了。滞塞不通,你就不能变化。你若没有滞塞不通的情形,「常见本性」:你就像六祖大师说:「啊!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是这么样子不可思议。这个就是常见本性。「真实妙用」:这也就是真实的妙用,「名为功德」,这就是功德。
你不在自己本身上找,你向外驰求,说你度了很多和尚,造了很多庙,布施了很多穷人,又供养了很多三宝僧人之类的,这是向外驰求,到外边找去。外边的那是福,而不是功德。你这功德,是自己功德圆满,你看佛就是功德圆满了,那是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你内心里头谦下,这就是功。谦下,就不自满,对任何的事情,都很谦虚的。不是说:「你看我比任何人都好,你看我多大本领,你看我知道佛法比谁都多。」你一教人看你,那你就糟糕了,就不是谦下了。不是谦下,你就没有功,没有功夫。对任何人讲话,都要和气一点,不要像木头棒子似的,讲出一句话,把人家头都给打破。不要说用手拿木棍打人,你这一句话比拿着铁棍打人还厉害,那就不是谦下,谦下就没有不客气的情形。
「外行于礼是德」:自己心里要谦下,看谁都比我好,不要自满。中国有一句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怎么叫满招损呢?好像这一杯茶,你倒满了还倒,就要往外流,流到外边去了,没用了,这叫满招损。谦受益,谦就是客气一点,谦虚一点,你才能得到益处,不是说:「你看我,我是最大了,我是第一了,你看我这么聪明,你们不懂的,我先明白了。」这佛法不怕你不明白,就怕你不行;你不明白不要紧,你若不行,那是没有用的。你光明白,不去行,那是没有用的。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你自性可以建立一切万法,一切万法都是由我自性所建立的,这就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你自己心的本体离开妄念,不是要你离开正念。念有妄念、有正念,你若离开正念,那就变成邪念。这个要离开你的邪念,就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你常常回光返照,常常见着自性的般若,你见自己的本性,常生般若的智慧,这就是功。「应用无染是德」:你用你般若的智能,应用无方,变化无穷。应用,就是无论你怎么样去做去,都是对的;但是可要无染着,不要做那些不洁净的事情,这就是德。
「若觅功德法身」:假设你要立功德,想找功德和你的法身。你法身也就是功德所成就的,你有功德,法身也就成就了。「但依此作」:你要依我所说的道理这样去做,「是真功德」:这就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假设想要修功德的人,「心即不轻」:你要心里不轻慢人。不论是人,是畜生,是一切众生,都要不轻慢他。像常不轻菩萨,见到人就给人叩头,就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所以他自己也成佛了。常不轻菩萨是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他在过去生中,所行的菩萨道,他「常行普敬」:他普遍地恭敬一切的众生。
「心常轻人」:心里常常轻慢人,看见人就妒忌人,就怕人家比我好,就怕人家比我聪明,就怕人什么事情都高过我,这就是妒忌心。心常轻人,你轻慢人。「吾我不断」:吾、我,这都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很大,就是前边我讲的:「你看我有多大!你看我,啊!你们谁也不能比我。我啊,这是现在这个时代没有皇帝做,若有皇帝做,一定是属于我的,你们都没有份。为什么呢?我比你们都聪明,我可以支配你们,你们不能支配我。」这总有个我,吾、我不断,不是吾,就是我,不是我,就是吾,这两个,自己总是放不下。「即自无功」:你就没有功了!为什么呢?你太自满了。
「自性虚妄不实」:你自己不真实地修行,所以自性就虚妄不实。你自己本来就不实在,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么回事啊?自己是个真的?是个假的?自己都不知道,这叫自性虚妄不实。自己也不相信自己:「嘿!我不教你喝酒,怎么你又喝酒去了?我不教你抽香烟,怎么又抽香烟了?」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搞出来一些毛病。怎么去到*博场去,也不知道。这就是自性虚妄,自己都没有认识自己。「即自无德」:为什么这样子?就因为没有德行,缺德。为什么缺德呢?「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因为吾我自大,自己把自己看得太大了,甚至自己看自己就是佛:「你看我,我就是佛了!」你看有多大!好像某某人,先提一个说:「某某法师是开悟的,但是我和他是一样的。」他自己不说自己开悟,说某某法师是开悟了,他和这个开悟的法师是一样的,那就是自我介绍,说我是开悟的。这就是吾我自大,所以绝对没有功德的。◎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六祖大师又说,各位善知识,什么是功呢?我再给你讲一讲。你念念存着正念不间断,你念念修行不停止,久而久之,就有功了。你「初而勉强,久而自然」,你最初是很勉强的,时间一久就自然了,自然,就是功。「心行平直是德」:你心里常常能行平等率直,没有一切的委曲相,就没有弯弯曲曲的那种心,这就是德。
「自修性是功」:你自己修你自己的性是功。怎么叫自己修自己性呢?本来你没有见性,你要修性,怎么修性?就是不生烦恼。谁打你,你当撞到墙上了;谁骂你,你当他给你唱歌听,他给你作音乐呢,再或者你认为他说外国话,这个言语不同:「喔!他这不是骂人,这是说日本话呢,日本话,就是这样吱吱喳喳的。」再或者:「喔!或者说西班牙话呢!」你把他这样一想,他骂你的话,你不懂,那就没有事了嘛!好像人仰天而唾,对着天吐一口唾沫,唾沫吐不到天上,还回来唾到自己的脸上。他骂你,你不知道,那他等于骂他自己一样。那么说:「打我,我当撞门框,那我痛啊,怎么可以说就不还报他呢?」假如晚间没有灯,你一头撞到墙上了,你是不是用手再对墙打几拳呢?打几拳,你拳头又痛了,痛多一点。你若是不理他,那就没事了。
像弥勒菩萨讲的,说:
老拙穿衲袄 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 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 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
唾在我面上 凭它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 你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 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 何愁道不了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我穿着破衣服,吃很没有味的饭,已经吃饱了。「补破好遮寒」,我补我的破衣服好遮寒。「万事随缘了」,什么事情都算了,过去就没有事了。「有人骂老拙」,有人骂我,「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他打我一下,我就睡倒地下,睡着了。你看,这多妙啊!你若能这个样子,那就不可思议了。「唾在我面上」,他用口水、用唾沫吐到我脸上,「凭它自干了」,教它自己干,我不用手来擦。「我也省力气,你也无烦恼」,我也省去擦面的力气,你一看这个人没有用,也没有烦恼了。「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你「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所以这是最妙的,可是不容易的,不是随便谁都可以会的,这个妙中宝不容易得到。所以你就不发脾气,这叫自修性。
「自修身是德」:怎么修身呢?就不做坏事,没有欲心,这是修身。你没有贪心,没有瞋心,没有痴心,这都是修身。你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都是修身。这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功德,是在你自己本性这儿来找,不是到外边向外驰求的。「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不是说我做点布施,我供养三宝,我就有了功德。那没有功德,只有福,只可以说是福。「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所以福德和功德是有分别的。福德是你做这些事,可以得福,不可以立功。福德是由你造福业,将来受福报;功德呢,这是你直下承当,自己当时就得到好处的。「武帝不识真理」:武帝不懂得真正的道理。「非我祖师有过」:不是我祖师菩提达摩不讲道理,就说实无功德,这么样答复他。
当时,达摩祖师本来预备救度梁武帝,但是梁武帝因为自视太大,自己看自己大了,是个皇帝,已经有无量的功德。他造了很多庙,度了很多僧,又布施了很多钱,又供养三宝,认为是很大的功德,所以菩提达摩想破他这种执着,就说他没有功德。说他没有功德不要紧,梁武帝当时一听这话,就不欢喜,所以就不睬达摩,达摩祖师再讲什么法,他也不听:「我何必要听你讲呢!」因为不听,所以达摩祖师想要救度他,想要对他有慈悲心,但是他不接受,也没有法子,于是乎达摩祖师就走了。过了一个时期,果然梁武帝最后死的时候是饿死的。你们想一想,如果他有功德,怎么会饿死?因为没有功德,所以就饿死了。达摩祖师当时就想挽救,不教他饿死,令他能生觉悟的心。可惜梁武帝这个吾、我太大,所以就是达摩祖师也救不了他。
视频: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