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省财*厅
对年实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以来的
20个优秀县(市、区)开展以奖代补工作
由省级财*给予每个县(市、区)
万元奖补资金
用于规划编制工作
自年4月开始,省委组织部、省自然资源厅等9部门联合在全省范围开展了“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各级各地广泛动员国家公职人员、乡贤能人等参与编制集农村产业发展、基层*建、人才发展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为一体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受到农村基层组织和群众的欢迎,初步形成汇聚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局面。目前,全省已有多个村庄完成乡村规划,行动计划进展顺利,规划成果质量过硬。以规划为引领,返乡干部还积极帮助当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系列工作。
为弘扬先进典型精神、激励干事创业,省自然资源厅、省委组织部、省财*厅决定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宜良县、巧家县、永善县、马龙区、沾益区、新平县、通海县、澄江市、腾冲市、牟定县、石屏县、建水县、弥勒市、文山市、勐腊县、弥渡县、漾濞县、梁河县、福贡县、沧源县等20个县(市、区)进行以奖代补,并遴选出20个优秀村庄规划典型案例供各地学习借鉴。
通报要求,此次奖补资金主要用于各地村庄规划编制,以解决规划编制经费来源问题。各地各部门要把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作为抓*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纳入各级*组织书记和相关职能部门*委(*组)书记抓基层*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定期研究谋划和部署推动。
红河入选的三个优秀村庄
都有哪些亮点经验和做法?
和小编一起来看
“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优秀村庄规划典型案例
↓
石屏县坝心镇新街村
新街村位于红河州石屏县坝心镇,国土面积13.86平方公里,全村辖6个自然村,户人。在村庄规划建设中,准确把握州委打造“滇南最美乡愁之旅”工作思路,主动融入“一湖两城”发展规划,积极探索“三融三带三转变”工作机制,擘画乡村幸福新美景。
“三融”定准规划“调子”。与“湖泊革命”有机融合。作为异龙湖流域村庄,生态宜居是规划编制的首要基准,找准村庄规划和“湖泊革命”契合点,让规划符合异龙湖保护治理要求。与“最美乡愁”有机融合。通过盘活粮管所、三元宫、供销社等闲置资源,植入乡愁美食、乡愁茶苑、乡愁酒吧等业态,点亮“乡愁坝心”品牌。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将业态植入与群众增收结合起来,壮大旅游产业扩大当地用工需求,实现本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三带”走出发展“路子”。支部带路。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组织动员*员群众、回乡干部同向发力,拆除自家猪圈、柴棚等临时建筑余平方米,示范带动群众参与村庄规划建设积极性。干部带头。回乡干部响应号召,积极返乡献计献策,投身村庄规划建设70余人,解决疑难问题34个,无偿腾退余平方米作为公共绿化空间。项目带动。积极争取沪滇协作等项目,做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争取国有企业龙晖集团入驻新街,实施百年米轨保护利用,再通过“乡情回引”,引入本地能人组建“三缘乡愁文旅公司”,植入文旅业态,以*府项目万元撬动企业万元投入,构建了多渠引水、资源整合、共建共享良好局面。
“三转变”干出振兴“样子”。村庄建设由散乱向规整转变。深入推进“五小三公一体系”建设,拆临拆违、腾退空间、修缮改造老房子等,展现了村庄庭院花园化、交通廊道林荫化的“新街”新颜值。产业结构由单一向融合转变。做优旅游设施、做靓民族文化、做大特色美食,改变传统单一农业的村庄产业结构,让“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村庄变景区”,新街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旅游村年新街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实现旅游创收万元。群众由观望向主动参与转变。崭新的村貌、旅游的收益让群众感受到了真正的实惠,村民一改发展靠*府、卫生靠村组的老思想,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卫生整治、文明提升等日常事务中来,推动村庄治理长治长效。
建水县西庄镇新房村
新房村位于建水县城西部,国土面积13.03平方公里,全村辖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有户人。新房村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国家级传统村落。
两个支撑抓振兴。一是人才引领。按照“1+5”规划要求,制定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实施“人才回引”工程,通过盘活村集体资产,吸引陈鸿翎、余柳希等一批文创人才落户新房,动员18名回乡干部,参与规划、推动建设。二是文化赋能。充分发掘本村文化资源,打造了图书馆、传习馆、村史馆,留住传统村落的“根”与“*”。组建“巧媳妇”编织协会,通过“*组织+协会+农户+销售”模式,带动余人就业,实现草编年收入60余万元。
三个结合抓规划。一是结合上位规划。将村庄规划融入建水石屏“一湖两城”滇南最美乡愁之旅、泸江烟柳田园综合体规划,实现规划一体联动、项目一同谋划、建设一并实施。二是结合资源禀赋。发挥国家级传统村落优势,改造提升老旧古建筑28个,设计改造村落景观30余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民房变客房、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三是结合群众需求。将群众对宅基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体现在规划中,确保规划“*府管用、村民实用”。
五项任务抓推进。一是紧盯传统“保”。保护传统村落、留住最美乡愁,针对46处文保及古桥、古建保护,划定历史文化线3.45万平方米。二是紧盯协调“拆”。拆违拆临余平方米,整治不协调风貌余平方米。三是紧盯规范“建”。科学划分“规划建设区”和“传统村落保护区”,投入余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四是紧盯严格“控”。对新建房风格、面积、层高、色彩等进行详细规定,统筹规划村庄建设风格。五是紧盯长远“管”。严格落实“三线”管控,规范宅基地、规划许可审批流程。
三生融合抓发展。一是以旅游发展思路抓生态建设。投入万元完成泸江河综合治理,打造“十里荷花百里庄”田园风光,目前新房村已获得国级3A级景区命名。二是以农文旅融合思路抓生产发展。弘扬耕读文化,带动群众种植沃柑、草莓等特色水果0余亩,发展采摘、观光、体验乡村游。三是以共建共享思路抓生活致富。通过招商引资,植入26处旅游业态,引导村民余人就近就业,促进村民增收0余万元。通过以上工作思路,农村经济得到显著发展壮大,农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提升。
弥勒市西三镇花口村
花口村位于弥勒市西三镇南部,辖8个村小组。花口村立足村庄区位优势、自然优势、景区优势,进一步理清资源、人才和问题清单,着力做到资源清、家底清、问题清,坚持边规划边实施,按照“开战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要求,探索“3+3”工作模式,扎实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致力于发展成为以旅游发展为主导,一三产融合,集健康运动、休闲娱乐、文化研学、田园观光、乡愁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支部+干部”,凝聚人才合力。坚持*建引领与农民主体共同发力,建立回乡干部信息库,充分发挥“四支队伍”作用,组织干部回乡30余人次。一是回引原规划局工程师杨春明、市规划中心主任赵娇、在外经商人员陈红六等回乡干部和乡贤能人,把浓烈的故土情怀转化为推动家乡建设的实际行动。“溪谷里田园综合体”是较有代表性的项目之一,由在外经商乡贤陈红六带头投资打造,总投资余万元,建设规划面积余亩,已完成土地流转亩,现已完成投资余万元,完成一期共享农庄建设,投入运营以来,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运营收入达万元,土地收益从亩产值元增加至近万元。二是积极参加州市组织的“乡村振兴大擂台”“好支书大比武”、优秀村庄规划评比、人居环境评比等活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不断完善自身,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各村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大力营造“比学赶超做规划、创先争优促振兴”的良好氛围。
“规划+项目”,助推产业振兴。花口村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推进”原则,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大项目引进、开工和建设力度,推动项目落地,加快动能转换,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聚力。规划基础设施、旅游发展等项目84个,估算总投资4.5亿元,现已投资3余万元,启动实施田园综合体二期、花口河治理、美食街、污水处理厂等项目4个,辐射带动8个村小组基础设施、村庄风貌进一步完善。通过镇级整合一点、村级自筹一点、社会力量投入一点、回乡干部筹措一点强化“干部规划家乡行动”资金保障,推动规划落地落实。
“乡村+景区”,助民增收致富。坚持乡村产业与乡村建设协同推进,依托锦屏山景区、锦屏后海景区,有效利用当地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村集体成立绿保物业管理公司,构建“*总支+村级劳务合作组织+劳动力”的就业模式,向弥勒复烤厂、城发集团输送劳动力余人。带动10余家农户开办休闲旅游业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为红河这三个地方点赞!
文字内容由云南省自然资源厅、红河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
图片由弥勒市融媒体中心、建水县融媒体中心、石屏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原标题:《好消息!各万元!红河这三地获省级奖补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