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牌坊是村庄与田野的分界,出去便是一大片田园。
过一道桥,径直向前,一条笔直的水泥路,恰如去长乐村的那条。左手为正收割的稻田及玉米,右手则是一望无边的稻田。
沙溪周围都是良田,难怪被称为“剑川的粮仓”。
玉米地
正收割的稻田
稻田中的稻草人花枝招展,不注意还以为是村姑。
亮眼的红头巾,随风飘荡,上衣是大花的蓝底衫,下面穿了条牛仔裤,是个时尚的稻草人。
被沙溪人逗乐了。
稻田中的稻草人
走进稻田,在蓝天彩云下簇拥一片金*,便也成了一个丰收的人。
一辆小电驴从远处驶来,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女儿约莫5岁左右。见我张开双臂,妈妈解释:“姐姐喜欢拍照,她觉得这里很美。”女儿不置可否,只拿双黑葡萄目不转睛盯着我。
我对她一笑,她也害羞得笑了。她大概先前以为我是稻草人吧。
往古镇的小路
左边一条小路通往沙溪古镇的方向,路两旁是薰衣草和玉米地,路面干净得可以躺下。
推荐沙溪的朋友只说沙溪好,我现在才明白好在哪。
这里以古镇为名招揽游人,但其实,古镇不过是沙溪美景之一。
蓝天下的玉米地
古镇周围才是真正的风光,一个纯粹的田园风光,历经千年不仅没有凋敝衰退,反而愈加井井有条,欣欣向荣。
大抵人们都是喜欢这样的景象吧。
江长坪
刚走过来桥头的牌坊文德坊,反面写着“江长坪”三个字,大约是这个村的村名。
沿着河边漫步,夕阳、河水、鲜花、石桥,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油画,任何一位大师在此美景前,都会感叹造物主的神奇。
后来回程经过楚雄,我将照片给画家罗老师看。他说,这样的景色只能用眼睛和心去欣赏,难以绘出。
深以为然,因为照片没拍出所见之一半的美来。
夕阳下的美景
云在水
一泓清泉
一座石桥架于河上,桥那边便是古镇的寺登街。那这桥定是玉津桥了。
玉津桥在明朝时,原是座木桥。徐霞客游历至此,写道:“沙溪之水流其东,有木梁东西驾其上,甚长”。
后江水几次冲毁木桥,两岸交通遇阻,“百姓多有怨难”。清乾隆年间,改建成石板桥。
玉津桥
说起桥的名字,还有一段典故。
乾隆年间(年)大理弥渡县诞生一个男孩,姓师名范,号荔扉。男孩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24岁那年中了亚元。
这位师范同学也是旅游爱好者,“遍游国中名胜,足迹半天下,且广交有识之士。年,其任剑川州学正,7年间培养了大批人才。
师范很风趣,在剑川担任金华书院山长期间,学子们都恭敬地称呼其老师。
师范笑道,你们叫我老师,倘或我姓张姓李,你们可是要称我老张老李。
众士子愕然道,那怎么称呼先生呢。师范说,学正杜东辂称先生,依其例,你们也叫我先生就好了。
一日师范来到沙溪,见桥下河水清澈如玉,遂题联道:
石可成梁,从今不唱公无渡;
津真是玉,到此方知水有源。
这便是玉津桥名的由来。
倘若只是剑川学正题联,倒也没什么可说,只这位师先生后来成了鼎鼎大名的清官,且成名于我的老家安徽。
年,师范因在丽江西征督粮有功受嘉奖,被举荐为安徽望江县知县。在才子云集的江南做官,可见非比寻常。
岂知到任当年,就遭百年不遇的水灾,颗粒无收,民众饥馑。师范上报灾情,恳求豁免赋税,放粮赈灾。谁料被上司驳回。师范面见上司,痛陈实情,长跪不起道:“大人若不允,下官只得请求革职了。”
最后上司不得不同意免了望江县当年赋税,并赈济灾民。望江县人们亲切地称师范为“师父”。
师范在县衙大门亲题的楹联,正是其为官的写照:
*简入琴堂,常对一泓秋水;
心清在茅屋,平分万户春光。
桥上风景
走上玉津桥,桥为单孔,边有石护栏,桥面青石板上有一个个马蹄窝印,应是茶马古道的马帮所留,桥的南北雕有两只鳌头遥望江面。
站在桥上看上下游,清澈的河水倒映着此刻的天,色彩斑斓,云影被吹皱的河水打碎,泛着幽蓝的光与影,似在诉说着遥远的往事。
陈同学说,看来今晚住不成沙溪,得去剑川县城了。
的确遗憾。然而东坡先生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赏了一下午的沙溪,已是妥妥的江山风月之主。
不住宿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