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云南鹿鸣河流域封山育林30年生态修复
TUhjnbcbe - 2023/1/8 18:36:00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聪发自大理祥云

“山清水秀,林茂粮丰。”云南驿镇大坡村的一块纪念碑记录着这里曾经的景象。然而,年,云南鹿鸣河流域的一场泥石流,吞没了农田和房屋,警醒着人们对环境的保护。

年,鹿鸣人开始改进环境治理方式,开始把以治河为主,转移到小流域治理为主,把以工程治理为主,转移到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轨道上。30年来,鹿鸣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恢复生态环境。

如今,大坡村经常开展防范地质灾害系列活动,鹿鸣乡还设有34个地质灾害群策群防隐患点。

在昆明市东川区,通过采取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的措施,在流域两岸的荒山、荒坡、荒滩上进行植树造林、封禁管护、保护生态、稳定坡面,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成为云南防治泥石流的“标杆”。

泥石流吞没良田房屋

11月17日,“长江商报公益联盟云南公益行”活动来到云南祥云。虽已入秋,但云南祥云骄阳炽烈,处处青山绿水,静谧中透出盎然生机。

起垄、挖坑、撒种、培土……农田间,不少村民正在种植中药材。“这是百合,药食同源。”“这是虎杖,有清热解*,止咳化痰的功效。”云南驿镇大坡村的几位村民向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介绍,这不到百亩的农田里,还种着葡萄、核桃等产品。

一路上,大坡村道路两旁的“小洋楼”格外引人注目。“平方米、三层楼房,造价五六十万元。最近5年,这边盖的新楼特别多。”一位李姓村民看着周围的新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绿水青山,一派怡然闲适的生活景象,如今的大坡村让人难以看出这片土地曾经饱受泥石流灾害的侵扰。

泥石流是云南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形式,鹿鸣河流域又是云南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鹿鸣河属于红河水系,是上游利社江的支流,发源于云南祥云县南部下庄乡的水盆铺,向西流入弥渡县。

同时,鹿鸣河流域位于云南主要地震活动带“中甸—大理—南涧”地震带,地质结构疏松、岩层破碎,风化强烈。以紫色泥岩为主构成的红色地层属于软弱岩类。风化岩土遇水软化后极易形成滑坡和坡面泥石流。

气象上,鹿鸣河流域地处北亚热带,为高原季风气候,特点是干湿季分明,雨水集中。流域年降雨量为毫米以下,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雨季经常出现降雨强度大、降雨范围小的单点暴雨。

曾经,鹿鸣是一个古木葱郁、森林茂密、溪流遍布、鸟语花香、马鹿长鸣的世外桃源,古称“鹿窝河”。

但20世纪70年代初,鹿鸣河流域森林遭受严重破坏后,泥石流便开始出现,但规模不大、范围小,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是为了纪念年那场泥石流,以及随后的治理工作所建的石碑。”年过五旬的大坡村村民*开影指着新家旁的一块纪念碑向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说。

石碑上刻着“鹿鸣河流域泥石流重点治理纪念碑”字样,尽管字迹已经有些斑驳,但很容易将人们带入3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

年,一场严重的泥石流突袭鹿鸣。20世纪80年代起,鹿鸣人民就开始了泥石流治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资恢复良田,重建家园。

彼时,治理措施主要为工程措施,在主河道上筑堤,挑沙造田,还对河道裁弯改直等。然而,雨季一来,洪水在主流线左右摆动,常常是连堤带田一起被毁。

综合治理防范自然灾害

年以后,鹿鸣人总结了治河失败的经验教训,开始把以治河为主,转移到小流域治理为主,把以工程治理为主,转移到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轨道上。

鹿鸣采取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果树,以及植树造林、禁止放牧、节能改造、以煤代柴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对提高植被覆盖率,恢复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开影回忆,泥石流后,他和村里的青壮年一同参加了“国家以工代赈项目”,“清淤治河,这是在保卫国家,也是在保卫自己的家。现在我们这里很少有泥石流发生了。”

如今,记者所见的鹿鸣河流域周边的大山上,随处可见防冲林,种着容易生长的树木、乔草。当地还通过打抗滑桩、挡土墙,修谷坊坝、边防护等工程治理,彻底消除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全面整治项目区域的地质环境。

泥石流灾害的防治,不存在一劳永逸,要时刻警惕防范。为提高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当地*府还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反应工作水平。

据介绍,大坡社区位于云南驿镇东南角,四面环山,有4个村民小组人。大坡社区1组和2组山体滑坡隐患点,是祥云县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之一。如遇长时间降雨或突发性暴雨,地表水大量积聚渗透,造成山体滑坡,将严重威胁滑坡体下面及周边户和1所学校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祥云县多部门联合在云南驿镇大坡村组织开展防范地质灾害系列活动,通过知识培训、学校、村民开展突发性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救灾演练的形式,提升村民们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鹿鸣乡鹿鸣村的沙坝子是泥石流灾害的观测点之一,为做好防范工作,鹿鸣村在长约米的箐道中建起一座拦沙坝。

在鹿鸣乡,共有34个地质灾害群策群防隐患点,也是祥云重点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之一。

为确保防范到位,鹿鸣乡还开展了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宣传培训和应急救援演练活动。同时,做好水库调度、检查,成立防汛抢险队,加强24小时值班值守,配备防汛物资等,不断提高应急反应和防灾避险能力。

修复生态打造农旅融合

在云南的泥石流防范治理中,昆明市东川区成了“标杆”。

“座座山头走蛟龙,条条沟口吹喇叭。”这是几十年前东川大地最真实的写照。

据媒体报道,彼时,长期的矿产开采使东川的生态功能极度退化甚至丧失,东川境内的小江流域,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流域之一,潜在环境风险大,汇入长江泥沙量高,造成泥石流灾害频发。

东川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舒东江介绍,东川有条泥石流沟,位于小江上游阿旺镇境内的大白泥沟,地处小江断裂带,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崩塌滑坡严重,流域面积18平方公里,主沟长11.8公里,在沟口形成约3平方公里的泥石流堆积扇,淤积平均厚35米,是一条除蒋家沟以外泥石流发生最频繁的泥石流沟,平均每年向下游输送固体物质万立方米,直接危害下游的村庄、农田、公路,甚至威胁到下游梯级电站的安全。

近年来,东川区按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长江上游生态修复示范区”的功能定位,以及建设“两示范一枢纽一中心”的发展定位,树牢“治理小江就是保卫长江”理念,通过采取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的措施,在流域两岸的荒山、荒坡、荒滩上进行植树造林、封禁管护、保护生态,稳定坡面,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

同时,在泥石流沟两侧的坡耕地上实施退耕还林,在泥石流沟中采取“稳、拦、排”模式,以修筑拦挡坝、固床坝、排导槽等工程措施,稳定滑坡崩塌和松散岩堆、河床松散堆积物,做到水沙分离、控制沟床侵蚀下切、减缓纵坡逐级消能,建设谷坊控制水土流失。在泥石流冲击滩上采取企业出资和*府适当补助的方式,投资余万元打造干热河谷苗圃基地,完成苗木基地建设亩,苗圃道路建设15千米,培育苗木品种16个,培育苗木余万株。

如今,通过多年努力,大白泥沟已经成为集“苗木培育、休闲度假、体育运动”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百年前山清水秀的美好画面重现。东川区还在此地成功举办了多届全国和国际性的汽车越野赛,赛事的不断升级带动了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东川开辟了一条经济转型发展之路。

同样位于小江上游的小白泥沟,一个在数百亩荒滩上打造出来的都市农庄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该农庄集旅游、餐饮、垂钓、采摘和游泳为一体,晴天可以欣赏湖光山色,到水边垂钓或下水游泳,也可以欣赏盛开的荷花,品尝莲子,摘食蜜枣;雨天则可以看看云雾缭绕的山峰,呼吸森林氧吧的清新空气。

在小江流域,如此颇具规模的都市农庄已有多家,成为小江生态修复、农旅结合的典范。

云南驿镇大坡村的泥石流治理纪念碑。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聪摄

责编:ZB

1
查看完整版本: 云南鹿鸣河流域封山育林30年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