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弥渡小康歌声正动听潇湘晨报
TUhjnbcbe - 2022/9/16 10:44:00
北京看皮炎的医院 http://liangssw.com/bozhu/11449.html

本报记者博达通讯员李丽君张哲蒋萌

“吉祥的云雀,没有飞不到的地方;太阳的光芒,没有照不到的地方……”弥渡县寅街镇朵祜村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村寨,傍晚时分,全村老少围着篝火跳唱起来。彝族大爹用高昂的歌声欢庆丰收、彝族阿妈用柔美的歌声述说故事、彝族青年用清脆的歌声搭载希望,一曲曲动人旋律激荡起携手同步小康的时代强音。朵祜村是弥渡小康路上千百个村庄中的一个典型。如今,穿行在弥渡的村村寨寨,到处都能听到如此幸福的歌声。

好*策温暖一家人

窗明几净、院内平整,推开密祉镇石麟村委会李林中的家门,他和母亲、妻子正围坐在餐桌旁吃饭,桌上有肉有菜,一家人边吃边聊天,十分温馨。

“如今真是过上了好日子,每顿饭都能吃上肉,还能住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房间里,心里觉得暖洋洋的。这种日子以前做梦都没想到,全靠*的*策好。”李林中的母亲李会兰说。

回忆过往的日子,李林中感慨颇多。当时他的父母亲已年迈,妻子身患残疾,两个孩子还在读书,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他不堪重负。

“原来我们家的住房又小又破,全家5口人全部挤在一间房子内。幸好有危改*策,新建住房的元钱全是国家出的,还给了补短板资金元用于建厨房。”李林中介绍着家里享受的好*策。

年,李林中贷了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种了6亩地,养了3头牛、12只羊,实现了在镇内务工的愿望,也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如今人均纯收入达到元。

“我长年需要吃药打针,我们家根本没有能力负担,还好有健康扶贫好*策,今年医药费总共多元,我只自付了多元。以前我们的两个娃娃都在读书,供他们上学实在是很困难,‘两免一补’*策为我们卸下了重担。我婆婆还领着养老金,养老的问题也不愁了。”李林中的妻子罗桂花笑着说。李林中感慨道:“是*的好*策温暖了我们一家人。”

好*策温暖着李林中一家人的同时,兑现着“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庄严承诺。

团山村喝上“上海水”

团山村的“活水”,是从上海“取”来的。

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行镇定点帮扶弥渡县德苴乡团山村,为团山村发展带来“源头活水”,让团山人民喝上了“上海水”。高行镇给团山村带来了三股“活水”:“饮用之水”解决了团山村户人、1多头大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灌溉之水”解决了团山村余亩耕地的农业用水问题,“智慧之水”助力80余名困难学生筑梦扬帆。

为改变团山村干旱缺水现状、优化产业结构,高行镇援助团山村实施了应急提水工程,分三年(年-年)投入专项资金万元,在小立石三岔河打深井1口,建设泵房,安装水泵、变压器,配备水泵控制系统、光伏配变系统和净水设备,再通过平方米的光伏板发电,二级提水至新建的12座高位水池,铺设入户管网和农业用水管道24.54公里,将“饮用之水”送达每一农户,让“灌溉之水”惠及每一地块,有效降低了团山村生产生活用水成本,使团山村彻底告别了四处找水、扁担挑水的苦日子。

说起用水变化,团山村村民李枝俊感触颇深:“以前,家里吃水要去大箐里挑,费时又费力。现在自来水管入户,一拧开水龙头水就出来了,快捷又干净。家里还新建了卫生间,安装了太阳能,洗衣洗澡都方便了许多。”

在“源头活水”的滋润下,团山人民喝上了安全卫生的放心水,种下的余亩软籽石榴、余亩烤烟、余亩玉米实现丰收,年内出栏生猪余头、肉牛余头,产业产值不断攀升,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在“饮用之水”和“灌溉之水”发挥效用的同时,高行镇的“智慧之水”也源源不断地流过来。

为减轻团山村困难家庭就学负担,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年开始,高行镇每年投入教育扶贫资金10万余元,重点对团山村贫困学生进行资助,3年来从不间断,共投入教育扶贫资金30万余元,帮助困难家庭80余户。

“有了高行镇的资助,我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都减轻了很多。等以后我有能力了,我也会尽所能地去帮助他人。”团山村委会啊扎鲁大村困难学生石晓芹说。石晓芹的父母都是农民,姐姐体弱多病,家庭收入不稳定,生活较为困难,石晓芹在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就读,每月高的生活费对贫困的家庭可说是一笔“巨款”。年高行镇给予石晓芹教育资助元,帮助她顺利完成了学业。

“上海水”扶贫扶智,将*的温暖送到团山村,促进了团山村经济社会向好发展,使团山村迸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团山村全面脱贫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彝歌声里人心齐

从寅街镇向西山出发,汽车蜿蜒蛇行,经过半小时的颠簸,“朵祜寨”三个字跃入眼帘,走过寨门,一路的黑红图腾格外夺目。这个隐于山间的小山村并不大,全村户人,彝族占比超过98.7%。

“星星和月亮在一起,珍珠和玛瑙在一起,庄稼和土地在一起,鱼和水在一起,针和线在一起,汉族和彝族在一起。”77岁的李彩凤精神矍铄,她的歌声时而高亢嘹亮,时而优美婉转,作为弥渡民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的歌曾唱到北京,飘向海外。

近年来,朵祜村坚持*建引领,突出民族团结,夯实产业基础,发展社会事业,致力社会稳定,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稳定,全村民族团结局面得以巩固深化。朵祜村相继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村”“云南省美丽乡村”“弥渡县生态宜居先锋村”。

谁曾想,6年前的朵祜,进村道路未硬化,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村里没通自来水,村民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干事积极性不高。身为*总支书记的李华昌对此十分焦虑:“朵祜要发展,必须先修路,建设基础设施。”自年起,朵祜先后实施村庄道路建设、人居环境提升、污水管网、民族团结示范区等投资多万元的4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同时,坚持绿色发展,念好“山字经”,先后建成00亩赤松林、亩核桃林、0亩水晶豌豆种植示范基地,开发种植亩中秋福桃、亩大甜杏、亩反季大白菜、亩重楼,特色产业欣欣向荣,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朵祜于年摘掉了贫困帽。“我家种了水晶豌豆,平均每亩产1吨,能赚元至元呢。”朵祜村民李川正从地里劳作归来,脸上带着些许疲惫却难掩喜悦。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总支这个“火车头”,通过干部集中学、*员带头学、讲座深入学、支部交流学等形式,不断激发干事活力。不定期组织*员、群众座谈,重点就村庄当前存在问题、下步发展等集思广益,架起与群众的“连心桥”,建起服务群众的“覆盖网”。“现在邻里纠纷少了,村民都动了起来,积极筹工投劳提升人居环境。”李华昌颇感欣慰。

在前往彝族文化传习所的路上,人还未到,便听到阵阵歌声传来:“月亮出来啰喂,星星出来啰喂,点起篝火一起来,跟着阿妹来耶……”走近一看,近百名彝族群众围成一圈,载歌载舞。“大家每周五晚上都会来这里唱跳,歌颂幸福新生活。”前来打歌的普焕芹笑着说。

在民族文化的耳濡目染下,村里的男女老幼开口就能唱调子。“吉祥的云雀,没有飞不到的地方;太阳的光芒,没有照不到的地方……”朵祜人的歌声,在彝乡的河流和山川回响。一曲曲动人旋律在这片沃土上飘扬,激荡起携手同步小康的时代强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弥渡小康歌声正动听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