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南诏铁柱庙背后,绵延数十里与巍山县巍宝山相邻的弥渡西山里,散落着群星般的彝族村落。踏着一条条古道,深入到彝族村寨,便会发现南诏一千多年前的社会生活习惯,在这里刻下的深深烙印。
每年正月十五,弥渡彝族特有的筒号,都会在南诏铁柱庙奏响千年传承的春歌。伴随着悠扬的芦笙、三弦声,浓烈的传统民俗文化弥漫于千年南诏铁柱庙。这里虽然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绚烂的灯光,但来自弥渡西山、南山、北山的彝族群众打歌队,为人们送上旋律豪放的直歌、翻歌、折歌、三跺脚、四步歌、全翻、半翻等风格迥异的彝族打歌,精彩纷呈,场面蔚为壮观。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诸葛武侯南征擒孟获,斩雍闿,到白崖(今弥渡红岩),立白子国国王仁果十五世孙龙佑那为酋长,赐姓张氏,于是据有云南,或称昆猕国、白子国、建宁国,传十七世到张乐进求。张乐进求有个三女儿,生得貌美如花,聪明贤慧,喜欢和平民百姓在一起,人们亲切地称她为“三公主”。唐贞观初年,因躲避仇家追杀,居住于哀牢(今云南保山)的南诏第一代国王细奴逻随父蒙舍龙迁居于巍宝山前新村,细奴逻避难牧耕于巍山(今弥渡太极山),为白子国国王张乐进求的牧羊人,被人们称为可却老伯。三公主深深地爱上了细奴逻,两人私订终身。唐贞观三年(年),又说为永徽三年(年),张乐进求在铁柱下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并邀请了洱海地区各部落首领共祭。在祭祀中,飞来一只五色鸟先落在铁柱上,后又落在细奴逻的肩上,作人语“细奴逻,南诏王”。张乐进求认为是祥兆,乃天意,于是就把三公主许配给了细奴逻,并且把王位也禅让给细奴逻,细奴逻当上了大酋长。细奴逻死后,他的孙子盛逻皮为其在巍宝山上建土主庙并塑像进行祭祀,祭祀日最初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四天。
弥渡的彝族同胞认为细奴逻是铁柱老祖化身,因此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汇集在铁柱庙打歌祈福,至今已传承了一千三百多年,年被文化部遴选为中国春节特色文化活动。
祭柱祈福。相传细奴逻建立南诏*权后,为感恩姻缘天定,纪念那对金翅鸟栖息的树,就在弥渡的西山脚下铸立了天尊柱(南诏铁柱),作为生命和力量的来源敬仰和祭祀。弥渡西山的彝族同胞因为有细奴逻所立铁柱,因此在正月十五这一天,都汇集在南诏铁柱庙,献三牲、敬香、献帛、祭柱、祭祖祈福,祭拜南诏开创者“铁柱老祖细奴逻”,围着铁柱打歌祈福,祈福族地大山不梭,族人兴旺昌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歌神。“歌神”是指供奉在南诏铁柱庙“爱苤殿”里面的彝族爱苤老爹和爱苤老奶,他们是一对民间夫妇,与细奴逻是同时代人。根据当地彝族毕摩保留的《爱苤奶扫坛》记载,他们因为山歌、调子唱得好,深受人们喜爱和尊敬,去世后被尊为“歌神”,地位相当于“土主”,并在铁柱庙建了爱苤殿供奉祭祀他们。打歌自古就是彝族最古老、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因为民间对歌神的崇拜,要进行打歌活动,必须得到歌神的同意。因此就有了弥渡西山彝族群众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到铁柱庙,在主持祭祀“阿团”的带领下,在“爱苤殿”、南诏铁柱前举行神秘、庄重的祭柱、祭祖、祈福、领歌仪式。祭祀领回了歌神后的当晚,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打歌一直进行到第二天天亮,并且打歌狂欢三天之后,全族这一年内才可以,也才能顺顺当当地进行各类打歌活动。
盛装亮相踏歌起舞。踏歌祈福活动中的“盛装亮相”,是一道不可错过的美丽风景。每年正月十五早上十时左右,筒号、长号、芦笙奏响千年传承的春歌,一年一度的彝族踏歌祈福活动从南诏铁柱庙大门拉开帷幕。伴随着悠扬的芦笙、三弦和震天的筒号声,身着彝族盛装,来自西山、南山、北山的打歌队,在主持祭祀“阿团”带领下,高举三牲、青香、金帛,过引桥,进庙门,叩拜铁柱老祖细奴逻,祭祀爱苤老爹老奶歌神,打歌祈福。随后,队伍来到前院广场踏歌起舞,此时此刻,铁柱庙热闹非常,彝族群众跳起风格迥异的直歌、翻歌、折歌、三跺脚、四步歌、全翻、半翻等精彩纷呈的彝族打歌,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瞧见精彩,共同领略弥渡彝族打歌文化的风采与辉煌,感受彝族打歌的豪放与张扬,打歌祈福的喜庆气氛将游客团团围绕。
南诏铁柱庙正月十五打歌祈福活动演绎的是“祭歌神、祭柱祈福、踏歌起舞”这样一个完整的民俗,传承的是彝族天神崇拜,祖宗崇拜的信仰以及朴素的感恩情怀。反映了当地各族人民民族团结、生生不息、和睦共处的历史传统,有着很高的社会知名度,是彝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性,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广泛外延,是文化部遴选的个中国最有特色的春节文化活动之一。
(作者:余述祥单位系弥渡县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