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一线看变化
“脚底有泥,振兴有路”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
生态美、百姓富。”走在弥渡苴力镇栗子园幽静的山间小路上,仿佛走进了多彩的画卷中。
这个村,曾经只能靠挖山采煤来换钱的贫困村,如今变成生态优美、生活富裕的小康村;这个村,曾经满目疮痍的穷山恶水,如今成为让人心旷神怡的青山绿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昔日荒山秃岭煤灰,今日碧树果园满坡。这是记者10年间先后3次到云南大理弥渡县苴力栗子园最直观的感受。
苴力人正是这样找对了发展之路,并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今天美丽怡人的环境和百姓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弥渡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长白枝云说:"进入八月,当地万寿菊进入盛花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万寿菊形成的金色花海不但为发展乡村旅游和观赏农业带来了契机,其较高的经济效益也成为当地农户增收的新途径,艳丽绽放的万寿菊,不仅为弥渡乡村增添美景,更为花农们铺就一条“致富路。
“经过分析和研判,栗子园村必须调头转型,走绿色发展、生态发展路子,第一步就是要打响‘生态突围’战。”大理白族自治州机关事务管理局*组书记、局长茶向华介绍,作为州级挂包单位,州机关事务管理局真情投入、真心奉献,“经过大家五六年的奋战,栗子园村已经形成了以重楼、肉牛、土鸡、生猪和经济林果为主的‘五个千万’产业。”
弥渡县委书记舒进说:“弥渡县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过去的栗子园煤矿,如今,使万亩废弃的荒山秃矿披上绿装,以因地制宜的先进理念发展经济林木,以敬畏科学的态度发展和扩大养殖,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干群凝聚力,建设和谐美丽的乡村,他们用勤劳的巧手,把昔日荒漠的山川,雕刻成松涛阵阵,牛羊肥壮,林果飘香,田园秀美,村洁道平,炊烟袅袅的幸福家园。
乡村振兴看弥渡
云南弥渡县从“煤炭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
产业从黑变绿日子由苦变甜
一一大理州机关事务管理局帮扶弥渡县栗子园村纪实
云南经济日报记者刘书贵实习生潘玲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弥渡县提出"造一片林,改善一方生态,富一方百姓"的思路。
生态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弥渡县牢固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和绿色惠民作为生态扶贫的首要目标,改变以往就林业抓林业、就增收抓增收的做法,逐步实现生态改变、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一体推进。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年开始,栗子园村“两委”在上级*委、*府和帮扶单位大理州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坚强领导下,痛定思痛,正视困境,深入调研,广集民智,着力聚焦新产业发展增收目标,紧紧牵住新的产业发展这一群众增收的牛鼻子,坚定以绿色产业转型发展替代“黑金”产业,栗子园村“两委”和驻村帮扶干部因地制宜,充分依托栗子园独特的山区资源优势,闯出一条绿色生态环保的产业发展之路,把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做大做强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产业。成功探索出一条,按照“*支部+合作社+金融+农户+电商”的符合栗子园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成功组建了栗子园村扶贫产业农民合作联社,并下设了正大生猪养殖、土鸡养殖、中药材种植等八个合作社。共有合作社社员有多户,分布在每个自然村每年实现每户农户家庭经济增收达余元,他们也成为了村里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
做大做强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产业。杨鹏华摄从贫困山村到整洁康庄
沿着苴—栗乡村道路盘旋而上,来到弥渡县苴力镇栗子园村。只见一条干净整齐的水泥路直通村里,路两旁绿树掩映,白墙灰瓦的民房错落有致,整洁的村道井然有序。蓝天澄澈、阳光明媚,清风徐来、满目葱郁。金秋时节,行走在村庄里感觉格外清爽宜人。
在村委会办公室,记者见到了栗子园村*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正斌。现年39岁的杨正斌在村里任职已有6年,他见证了栗子园村的变迁。杨正斌介绍,栗子园村位于弥渡县城南端,距县城30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林地亩。下辖11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户人,曾经是一个靠挖煤矿谋生的村,面对产业转型,在州、县*委、*府、大理州机关事务管理局真心帮扶,采取有力措施,使昔日荒山黑煤洞变成了今天花果飘香的美丽乡村。
“村里现在是一年一个样,路通灯亮,水清景美,山变绿了,人的心气儿也跟着越来越好。我每晚都来广场跳舞,晚上好热闹,来迟了还没有地方。”谈起村里的变化,栗子园村55岁的张阿姨笑着说。
青山变"金山"过上好日子
生态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弥渡县牢固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和绿色惠民作为生态扶贫的首要目标,改变以往就林业抓林业、就增收抓增收的做法,逐步实现生态改变、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一体推进。
苴力镇栗子园村过去是县域内小有名气的煤炭主产区,6年前拥有大小煤矿近14座。该村从年放弃“黑金”煤炭,另辟蹊径转型发展,重塑生态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开启了一条再造绿水青山的生态掘金路,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门路。
出路在哪里?按照弥渡县委、县*府当年确立的“转方式、调结构”要求,围绕“建基地、扶龙头、抓项目、打品牌、拓市场”的思路,
近年来,栗子园村把发展的目光聚焦到辖区亩山林地和生态产业上来,坚持“种养结合、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以一片果、一棵药、一只鸡、一头猪“四个一”为主攻方向。
年以来,大理州机关事务管理局挂钩帮扶栗子园村以来,面对产业转型的实际,积极为挂钩村想办法、出点子,每个年度都多次到挂钩村进行调查研究,多次与村委班子召开座谈会、参加村集体会议了解情况,分析困难,与村干部和群众广泛接触,深入田间地头、贫困户家庭了解村情民意,对全村自然条件、人口、土地、贫困户、劳动力构成、家庭经济收入、精神面貌、思想观念、热点难点问题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并多次同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座谈磋商,摸清了村情民意。提出了远抓林果、近抓养殖的绿色产业发展思路,对产业发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转型。对原来的荒山荒地进行全面恢复,特别是矿区,全面发展林果业,打牢群众长远增收的基础,恢复被破坏了的生态。投入产业发展资金多万元,种植核桃亩,水果亩,种植青花椒亩,森林覆盖率达85%。其次,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生猪养殖、鸡禽养殖,着力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目前共有户农户大力发展枇杷、玫瑰李、杏子、软籽石榴、核桃等特色水果,全村共种植亩;共有户农户种植重楼、白芨等中药材共亩;发展林下生态土鸡养殖户户,养殖规模已达十万羽,年产蛋总量达30万枚以上;土鸡养殖合作社还建成年出栏20万羽的鸡苗厂,逐步形成孵化、发放鸡苗给农户、农户分散养殖、合作社统一销售土鸡蛋和生鸡的生态产业闭环;发展荷兰豆种植多亩;建成青花椒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亩;发动群众种植亩万寿菊,形成农户种花,厂家收花的良性循环,保障农户收入;依托县委、县*府与正大集团联合打造的50万头生猪产业扶贫项目,建成标准化圈舍2栋,年出栏4多头;发展壮大肉牛养殖产业,逐步形成肉牛养殖联盟,年出栏多头。在煤矿时代,栗子园村农村经济收入达7万元,通过产业转型,农民的种养植业收入万元,远远超过了煤矿时代。
山绿起来了,农民富起来了。“煤炭损失,生态补偿。现在已经实现了脱胎换骨,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发展路子,生态经济‘独霸’美丽栗子园村。”杨正斌兴奋地翘起手指,算起全村生态发展“独霸”大账:重楼亩,产值超万元;肉牛1头,产值近万元;土鸡10万羽,产值超万元;生猪年出栏多头,产值超万元;经济林果产值突破万元。“年底,栗子园村用五年的时间,生态产值突破万元。”
火红的八月,走进苴力栗子园村委会的田间地头,遍野可见灿烂金*,千亩万寿菊田间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碌采摘的身影,让这个小山头不仅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成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希望。潘玲摄
在生态产值突破压倒曾经的煤炭产值的同时,栗子园村的发展底色,也由曾经的“黑色”底片完全退换成如今的鲜明绿色名片。而真正的受益者,全当地老百姓。
走进栗子园村力六山上组,村民小组长唐春和妻子正忙碌着给牛喂草料。“我家有32头,国庆节前后准备卖了。”当记者问能卖多少时,唐春有些羞涩:“毛收入七八十万吧。哦,没有,没有。六七十万倒是没有问题。”
唐春,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养殖大户,圈舍里除32头肥牛之外,还有20多头肥猪和多只土鸡。而曾经的他,则是一个煤炭运输专业户。“家里有一辆货车,我就把本地的煤拉到巍山、大理等地去卖。一年下来才四五万元。”
转型的不只是唐春,还有曾经的“煤炭大王”罗永钱,经过五六年的探索,如今变身成为“重楼大王”。
塔乜苦村的罗永钱是远近闻名的重楼种植“大王”,他曾经是煤矿老板,从年开始尝试重楼种植,如今已发展到亩,其间套种的棵雪松早已成林,重楼产值已超过了千万元。
村干部都笑着说:重楼亩,产值多万元;肉牛头,产值多万元;土鸡十万羽,产值多万元;生猪年出栏4多头,产值万元;特色水果产业,产值突破多万元。
栗子园村“一片果、一棵菜、一味药、一头猪、一头牛、一只鸡、一朵花”7个绿色生态产业蓬勃发展,昔日废弃的煤矿山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满山新绿再次成为了栗子园村的“金山银山”。
辛勤耕耘结硕果,美丽乡村满园香。美丽乡村建设极大地改善了苴力镇农村人居环境,让广大农民过上了殷实富足有尊严、有品质的生活,实现了“村美人富”的工作目标。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继续推进,相信苴力镇的景色会越来越美丽,群众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