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干流名称的演变
中国古代江河的命名法相当复杂,干流和支流除了整段的命名外,还要对不同的河段、江段进行单独命名。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演变,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些江河的人文历史。
弥渡县元江支流苴力河上的锁云桥
元江的命名很有意思,《汉书》上说“牛栏山,即水所出,南至双柏入仆”。“即水”就是绿汁江,则“仆水”就是元江干流最为古老的名字。《水经注》对仆水有一段注释和描述:“仆水东至交州交趾郡麊泠县,南流入于海。”由此可见,至少从西汉起,古人便用“仆水”来指代今天中国境内的元江干流与越南境内的红河干流。《华阳国志》上又说“蜻蛉县,有盐官,濮水出”,将“仆水”称为“濮水”。有学者解释说是因为仆水流经的地区有大量濮人居住,故名。
元江干流是何时称为“元江”的呢?元江县的一位史地学者认为是从元朝在元江地区设立“元江路”算起的。按《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江路,至元十三年遥立元江府以羁縻之。二十五年……立元江路。”的确,元江的名字在元代至元年间正式出现了,但史书上并没有“元江”指代一条江的记载。
流经弥渡县的牛街河在此注入礼社江
成书于元代至元年间的《大元混一方舆胜览》“云南行中书省”一节,也没有关于“元江”作为一条江的记载。在“蒙化州”条目下,有一段关于“礼社江”的文字:
礼社江,源出白崖,由蒙舍经威楚盘罗过金齿入交趾。
其中“白崖”“蒙舍”“威楚”大致分别指代今天的弥渡、巍山、楚雄等地。“盘罗”应为“罗盘”之误,即《元史·赛典赤赡思丁列传》里所称的“萝槃甸”,指代元江地区。“金齿”,在元代是两个不同的地名:一个属于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称为“金齿百夷诸路”;另一个属于“临安道宣慰司”,称为“金齿百夷诸部”。这段引文中的“过金齿”的“金齿”应属后面一个行*区,即元代元江两岸少数民族地区。可以说,元代早期的官方已将西汉所称的“仆水”更名为“礼社江”,包括了今天我国境内的元江与越南境内的红河。
可以佐证我的观点的是元代的另一种史料《元一统志》,在说到元江路的“风俗形势”时说:“东有礼社江,西瞰澜沧水,北据目乐山,南距交阯界。”
从现有的资料看,“元江”的正式命名可能出现在明代。成书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寰宇通志》上说:“礼社江,一名元江,源出白崖江。”礼社江、元江这两个名称,在明代,可能同时在使用了。
在汉代,由于缺少足够的地理知识,古人认为,“仆水”发源于今天的楚雄州大姚县一带,这显然是错误的。到了元代,古人认为“礼社江”的源头在“白崖”,即今天的弥渡县,这种认识已经大大地进步了,但离“真相”还有一段距离。
元江上游,在大理州境内,有两条重要的河流,一条来自巍山县,另一条来自弥渡县。从元明两代的史志资料来看,古人还不知道这两条河流对元江水系的重要性,且有不少认识上的谬误。
元代的郭松年写了一篇《大理行记》,写他到白崖甸(今弥渡坝子)看到的河流:“赤水江回环曲折,经于其中。”他没有注意到,在元江上游,赤水江只能算一条很小的支流。
《明一统志》虽说是明代官方修撰的,但在记述元江的源头也很不给力。在蒙化府(今巍山)“阳江”的条目下有一段文字:“在府城西,源出甸头涧,过定边县入澜沧江。”定边县,大致在今天的南涧县,书中将阳江归入澜沧江,显然是受《水经注》的影响,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在大理府“白崖睑江”的条目下又说:“源出定西岭东南,流经赵州白崖睑,至定边县入礼社江。”白崖睑江就是今天弥渡的毗雄河,这个条目的错误在于将发源于定西岭的赤水江当成了白崖睑江的源头,这种认识显然是有局限的。明代的志书《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正德云南志》因沿用《明一统志》的说法,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到了明代天启年间,由刘文征修撰的《滇志》在认识上又迈进了一大步。在“地理志”一节,说到蒙化府的阳江时有一段记载:“城西曰阳江,源出甸头花判涧,南流至甸尾巡司九十里,过定边县,与迷川礼社江合,入元江,达南海。”这段文字,不仅将巍山的阳江归入了元江水系,还指出它是一个重要的源头。在说到大理府的河流时,又有一段重要的记载:“赵州云南县西三里曰溪沟,源出宝泉山下,入定边县界。夹溪十里,花卉繁茂,又名万花溪,四时皆可游。”这里的“溪沟”就是今天祥云县内的溪沟河,流入弥渡县境内后称毗雄河。《滇志》有可能是最早记录元江水系这一重要源头的地方史志了。
普漂古渡以下的元江江面
清代的史志,如《清一统志》《康熙蒙化府志》已经在沿用《滇志》对元江上游源头的描述。但古代,官方修撰的志书,一般都喜欢“抄作业”,对山水地理的认识常常是固化的。将刘文征在《滇志》中的认识向前推进一步的是晚清刘慰三编纂的《滇南志略》,这部志书卷四“蒙化直隶厅”有一段重要的描述:
礼社江,东源为白岩睑江,自迷渡南入境,流百余里,会西源;西源曰阳江,源出城西北八十里花判山,南流合两溪,东南流经盘石西,城西南,废定边县东南等处,纳境内诸小河水,下流至厅东南境,与东源会,曰礼社江,下流入南安州境。
元江上游“东西二源”的结论在当代已经被普遍运用于史志中,如《云南省志·交通志》《大理白族自治州志·卷一》。
总结一下,沿元江东西二源“顺流而下”:西源“阳江”,古代又称阳瓜江,因唐代曾设置阳瓜州而得名,今称“西河”“巍山河”,流经南涧县城附近,与乐秋河合流,即古代的“定边河”,今称礼社江。东源“溪沟”,即今天的溪沟河,入弥渡县古称白崖睑江,即今天的毗雄河,南流到南涧县北注入礼社江,至此东西双源合流。
红河县斐脚古渡
礼社江进入楚雄州后称为石羊江,古代又名“马龙江”。据《滇志》记载:“镇南州西南一百八十里曰马龙江,源自蒙化,入州境西南,流经咢嘉之东,又东南入元江。”
石羊江流入玉溪市新平县戛洒镇后称为戛洒江,流入漠沙镇后称为漠沙江,在《滇志》中,这两段江流合称为“摩沙勒江”。进入元江县后,一直到河口流出国境前这一段,今天都称为元江,在明代,蒙自以下江段,《滇志》称为“梨花江”。至此我们发现,元江水系在我国境内,古代史志的记载与“红河”并无半字关联。
元江流经河口县时的江上景色
元江流入越南后,才称红河,古代又称“清水江”(据《滇志》)“富良江”(据《宋史》)。在越南历史上,红河又名“滔江”“泸江”“珥河”“洮河”。红河何时得名?有学者猜测是法国殖民统治时期。查阅法国人路易斯·德拉波特与弗朗西斯·加尼尔所著的《湄公河的绘画之旅:柬埔寨、老挝、云南》可知,大约在19世纪中叶,法国人还将红河称为“东京河”,东京即越南河内。红河得名,据说是因为越南大部分地区都是热带红土区,水略呈红色,故名。命名者可能是红河沿岸的越南土著民族。
来源:人文玉溪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