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荷包》属于谣曲中的情歌类,这类名歌全国各地都有,但曲调各有特色。云南弥渡的《绣荷包》是一首流传在弥渡县的传统情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弥渡花灯中,有着大量反映表年男女爱情生活的折子小调。人们对爱情的追求真诚的,而各民族、各地方追求的方式是多元的,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方式。
这种方式与本民族、一地区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地域心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弥渡姑娘心灵手巧,刺绣是她们的特长。她们的刺绣可以说是巧夺天工,如诗如画。她们送给情人的定情物往往是自己亲手绣制的精美的绣荷苞,这在花灯小调《绣荷苞》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小小荷苞,双丝双带飘,
妹绣荷苞嘛挂在郎腰;
小是小亲哥,
等是等着我,
不等情妹嘛,要等哪一个;
荷苞绣给小哥戴,
妹绣荷苞有来由。
哥戴荷苞街前走,
妹有心来哥有求。”
应该说是《绣荷苞》是女性文化一种积淀,那姑娘的每针每线,都凝聚着女性的心血,牵挂着女性的情思,这首歌既是一种情浓于血的真情的流露,也是女性才华的展现。
云南弥渡山歌《绣荷包》来源于马帮文化,具有弥渡山歌的风格和那种勾人心弦的*魄性内涵。由此可见弥渡女人非常聪明,一个小小的荷包就让哥哥把她的*儿带走,走哪儿想哪儿,经济实惠,很有智慧!本文转自:西部音乐协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自5月13日,弥渡县召开了年殡葬改革工作推进会议,就全县殡葬改革工作作了安排和部署后,弥城镇多管齐下,高位推进,及时拆除“活人墓”、豪华墓、大墓,倡导文明丧葬、生态安葬新风尚,为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营造了良好氛围。
拆除“活人墓”破除“旧风俗”
为树立文明殡葬新风,倡导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移风易俗殡葬新风尚,弥城镇全面推进“活人墓”、大墓、豪华墓清理整治工作。
蔡庄村委会郭家营村的村民小组长郭华,于18年前应父亲要求在离村子不远的郭家坟地里建了一座墓穴,如今父亲已经去世并安葬在了其他地方,这里便成了一座空墓穴。在殡葬改革中,作为村民小组长,他率先垂范,积极响应国家*策,在说服母亲后主动对坟墓进行了拆除,并表示要把拆下来的石料捐赠给村集体,用于部分损毁河道修补。
郭华说:“这是一个大*策,我们要积极配合,我作为组长要带好头,如果自己都不执行的话,群众的思想工作就更难做。”
按照弥渡县殡葬改革管理的有关规定,自年5月31日零时起,全县火化区遗体一律实行火化,不得违规土葬或骨灰二次棺葬,全县范围内一律不得新建“活人墓”、豪华墓、大墓。为保证各项*策措施落到实处,弥城镇制定了**领导包村、村组干部包户、机关干部职工包家属的包保责任制,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全镇殡葬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在龙泉社区马房村的坟山上,正在指导村民自行拆除“活人墓”的社区*总支书记李木兰告诉记者,连日来通过大量宣传和引导,大部分群众对我县推行的殡葬改革*策是支持的。
“只要我们把*策公平公正的执行下去,开好头、起好步,后面推行起来就会更顺利。”李木兰满头大汗的说。
宣传有力有序文明殡葬入人心
弥城镇结合实际,成立殡葬改革管理协会17个,高位推动殡葬改革各项工作。连日来不断加强宣传引导,积极组织开展殡葬改革宣传活动,共出动流动宣传车63辆次、印发宣传单和宣传手册12万份、播放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