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云南省扶贫办获悉,5月17日,云南省政府正式批准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彝良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宣威市、隆阳区、施甸县、武定县、红河县、元阳县、绿春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文山市、麻栗坡县、马关县、丘北县、富宁县、景东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弥渡县、云龙县、剑川县、梁河县、永胜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德县31个贫困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截至目前,云南省88个贫困县中,已有79个贫困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贡山县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带动致富,村民笑开颜。赵家琦摄
连续两年贫困县摘帽达30个以上
云南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自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全省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8万人,年均减贫万人以上,连续两年贫困县摘帽达30个以上。
全省88个贫困县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标。贫困县乡村医疗机构全部达标,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89.34%。个贫困村%实现通硬化路、生活用电、动力电、光纤、宽带和有标准化卫生室。
云南创新实践“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模式,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发生率降至2.41%,独龙、基诺、德昂、阿昌、布朗、普米、景颇、佤、拉祜9个民族实现整族脱贫。
今年以来,云南防疫、脱贫双推进,发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总攻行动,抓实挂牌督战,确保6月底前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出列贫困村、未摘帽贫困县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确保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
“彝绣”飞出大山促增收
日前,武定县猫街镇一家彝绣扶贫车间正式投产运营,这是集绣房、展室、电商、培训、接待洽谈为一体的手工彝绣产业车间。车间负责人李从梅说,要让“彝绣”飞出大山促增收。
十年前,武定县猫街镇绣娘李从梅的公公遭遇车祸不幸离世,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前几年,李从梅的丈夫又因股骨头坏死导致残疾,连续的打击加上高强度的劳动,婆婆手指关节严重变形,落下了病根。面对生活的重压,她不断精进自己的刺绣技艺,并成立了彝绣合作社,丈夫做起了根雕艺术品。在国家扶贫政策支持下,年,李从梅家脱了贫。
李从梅脱贫后,希望带动更多贫困绣娘脱贫致富。为让彝绣走出大山,在对口支援云南的上海挂职干部徐红斌穿针引线下,东方卫视大型公益扶贫栏目《我们在行动》来到武定县猫街镇拍摄、展示彝绣文化。节目播出后,各地订单纷纷飞到大山深处;爱心企业一笔20万元的慈善基金落地,专项用于扶持贫困绣娘项目,合作社“绣娘”由96人发展到人。去年,合作社完成的订单提高到近60万元,同时,彝绣文创也成为扶贫路上的突破点。
鲁甸县重建后的龙头山镇再现青山绿水,乡村建设日新月异,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丁世新摄
“江边有我美丽的家”
29岁的唐小聪是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马库村钦郎当小组的独龙族青年。他的4次搬家经历,正是独龙族群众走出刀耕火种、重建家园的缩影。
唐小聪小时候住的是用竹子搭起来的篾笆房,家里每隔几年就要找地方烧荒开地,家随地走,第一次搬家搬到山腰上独都村,住的还是竹篾房;第二次搬家搬到老马库公路边,住的是木板房;第三次搬到米外,住的是木板铁皮房;第四次搬家是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到现在的钦郎当小组民族特色村,住的是外包竹篾的砖瓦房,3室1厅,还有一个宽敞的厨房,“政府出钱,自家出人出力,盖好了新房。”唐小聪高兴地说。
唐小聪9岁时,跟着父亲走了5天5夜,经人马驿道翻越高黎贡山到贡山县城,第一次看到了山外的世界。年独龙江隧道贯通,独龙江不再受封山之苦。唐小聪用积攒了几年的积蓄买了一辆面包车,起早贪黑,跑起了客运,日子忙碌而快乐。
近日,已经成为独龙江乡边境派出所辅警的唐小聪煮上花椒鸡,到小菜园采摘小菜,清洗碗筷,忙个不停。“今天不值班,给媳妇打下手。”唐小聪说。前不久,唐小聪的媳妇参加了对口支援云南的广东珠海市在此举办的“乡村导游人才”培训,办起了农家乐,生意好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