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酸食历史已久,从南到北,地方菜系到街头小食,总少不了酸食的身影。
酸甜苦辣咸,在这传统的五味中,酸排在第一,也是有原因的。在现在非常流行的一个代表心情的“我酸了”,是一个羡慕嫉妒的心理,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工资比自己高很多,看到别人通过文字变现,就会说一句“我酸了”。这就是一种羡慕的心情。
在中国,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了对调味品的介绍,最早的,就是咸与酸。《尚书》收集了《说命》三篇,下篇就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之句。这是殷高宗武丁任命中国刑法的鼻祖——傅说,所说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想要制作出美味的羹汤,必须要用盐和酸来调味(喻指治理好国家,必须要有能人贤才)。还有一个成语——盐梅之寄,孔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
梅子酱梅子酸是天然形成的果酸,到周人发酵制作的酸味调料出现,当时称之为“醯”与“酢”。“醯”与“酢”都是酱汁,但是据考古学家考证,当年的酱汁都是肉酱,以肉制酱,制作的过程中会分解出大量有机酸,包含氨基酸、乳酸、醋酸等。因为味道是酸的写作的“醯”,亦写作酢(cu读四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醯,酸也”。在后世这两个字就被“醋”替代了。
不过醯酢与醋还是不同的,虽然都是酸味调料,但制醋的原料已经发生改变了,不是肉类,而是谷物。这个变化,大致在汉代才完成的。
中国的醋历史悠久,几经变革创新。在现代醋不仅仅是调料,更是对于醋的取用再加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酸食。
醋,山西的陈醋最出名。但酸食还要数西南的闻名,我是一个广西人,从小就爱吃酸。而现在生活在广东,倒是酸吃得少了,甜食吃得多了。入乡随俗,广东的甜品真的非常不赖。两广的生活习惯还是很相似的,但还是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比如广西的米粉出名,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南宁的老友粉等,无一例外都有酸料。螺蛳粉里的灵魂是酸笋,没有酸笋的螺蛳粉就不会令人吃出酸爽的回味,酸笋不仅是广西人钟爱的食物,云南的人也非常钟爱。
螺蛳粉《酸食志》里大致列举了云南各族的酸食,比如傣族的酸芭蕉心、白族的酸木瓜、布朗族的酸茶。还有个地区的划分的,大理的李子酸、龙陵的蚂蚁酸、版纳的果酸,临沧的酸角酸。这也是一本美食攻略的书,介绍了很多地方容易忽略的美食,特别是酸之美食。
酸菜红豆汤,这是昭通的美食,很多人甚至听都没听过,更何况吃过呢。在没看这本书时,只知道云南的西双版纳和丽江。但作为一个吃饭,更是想在旅游的途中饱尝美味。
弥渡美食,名扬全滇,云南有句流传很广的民谚,“到了弥渡,不想媳妇”。说的是弥渡的美食太好吃了,让人吃得不想离开,连媳妇都忘记了。“卷蹄”是当地非常有名的一道菜。看着像个猪蹄子,其实就只剩皮,里面包裹的菜才是灵魂。拌里脊肉,配上红曲、草果、茴香磨成粉,用包谷酒调和,加盐。拌好的肉味道十足,塞进猪蹄皮里去,成了“卷蹄”。放到坛里发酵,味道浓时,取出蒸熟,再放回坛子,用萝卜丝菜将卷蹄填实储存。
弥渡卷蹄切好的卷蹄片吃卷蹄时,切成薄片,可凉食,亦可蒸食。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大到中外闻名,小到街头巷尾,山林人家的天然美食。若想粗略地了解各地的美食,探索中国的酸食文化或者食辣历史,可以看著的《辣味江湖》和《酸食志》。
广东顺德有道菜非常出名,不仅精致还非常美味,但是整个过程非常的麻烦,只有大厨才能做出来。那是顺德鱼生,就像日本的金枪鱼刺身差不多,但不管是用料还是味道上,更胜一筹。
顺德鱼生,主要是吃两边的肉,起骨,切成很薄的薄片,可以说薄如蝉翼,晶莹剔透的。用保鲜膜套住冰盘,把切好的生鱼片整齐地摆在保鲜膜上。这个很考验刀功,其次在于配料上。配料有油、蒜蓉、芝麻、酱油、醋、花生、香菜、姜丝、洋葱丝等。食客按照自己的口味适当添加,和生鱼片拌在一起,拌好就可以吃了。
顺德鱼生刺身广西的生鱼片就没那么讲究了,有些人喜欢切厚一点,有些人喜欢切薄一点。这个做法就跟顺德鱼生不是一个路数了,虽然是生的,但是广西的鱼片切好后,是用白米醋腌制。腌制过的鱼生就相当于熟了一样,所以并不会不卫生。
但重要的也在于用醋腌这个过程,如果把握得不好,鱼片太老、亦或是太生,都非常影响口感。在腌之前,还要把鱼片晾开,为的是让鱼片里的水分蒸发掉,然后装在盘子里,倒进醋,搅拌。看着可以了就拿干净的盘子盛起鱼片,醋不要。然后把准备好的香菜、酸料、姜丝等拌好,油也是必需的,且比较费油,油少了不好吃。酸料可以有很多种,比如桥头、酸洋葱、酸笋等。最后在表面撒上花生米,因为拌在一起的话,花生米就不香不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