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新房的小院内,彭昌感慨万千。
春日,阳光慢慢地照进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寅街镇勤劳村委会彭家庄水库移民新村彭昌家的小院。“没有这样的搬迁*策,我哪敢想过搬出来,更不用想大清早就可以晒到太阳。”75岁的彭昌逢人就这样感慨。严重类风湿病困扰了这位老人多年,老屋阴暗潮湿,一年到头,老人几乎靠抱着火炉缓解风湿痛。住进新房后,院里充足的阳光让老人的病痛得到了缓解。
彭家庄水库移民新村
住上温暖明亮的房子,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这是彭昌老人多年的心愿。而在彭家庄村,像彭昌这样的库区移民共有户人。为实现彭家庄中型水库年5月关闸蓄水目标,他们告别了世代居住的老宅,于同年1月搬迁到了县里统一规划的新田岭岗、大平者、小水井箐、太极村四个移民集中安置点。
彭露一家自己设计的房屋
同一天,彭露一家忙得热火朝天。彭露早就有了“亲手设计自己的房子”这一想法,但苦于老村坡陡路滑,入户道路连摩托车都无法通行。“如果在老村盖房子,全靠人背马驮,成本比现在要增加好几倍。”回忆起过去彭露忍不住摇头,不过移民搬迁的机会让他的建房梦有了实现的可能。为此,他放弃了工程队统建新房有补助的机会,自己设计房屋,还包揽了水电设计安装、墙面粉刷等活计。建好后的新房宽敞亮堂,两口子对自己的杰作满意极了。
如果说老村的“路”是彭露实现梦想的阻碍,那么周俊口中的“挤”则是他甚至是全村人多年来的无奈。
周俊家的新房
67岁的周俊当了30多年的村组干部,在搬迁前全家人依然挤在共18平方米的两间老屋里。“两个女儿两大家子人,每次从昆明回来都得轮着回来,或者就到亲戚家借住。”搬迁到新村后,这些都成了过去。除去国家补助、旧房拆除补助、土地和果木淹没赔偿款外,周俊家仅出了10多万元就建起了新居。
“每家单独一院,住得不挤了,摩擦也少了。”周俊说,原先的彭家庄村主要以家族姓氏为单位聚居,和外姓住得分散,相互间来往不多。移民新村建房地块采取统一规划,以“抓阄”的方式分配新房,打破了以前以本家户族为单位聚居的做法,周俊说:“搬出来以后,不仅是住房、交通、人居环境有了提升,不同姓氏的村民交叉居住,增加了来往,关系也更近了。”
进村道路干净整洁
村内规划的卫生间
春暖花开,万象更新,彭家庄新村也迎来了崭新的生活。青山环抱中,青瓦白墙的楼房错落有致,柏油路宽敞整洁,家家户户房前、院内种满了蔬菜和花木,一幅整洁美丽、幸福和谐的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云南网记者期俊*通讯员李武华欧阳嘉佳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