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阻止白癜风复发 http://m.39.net/pf/a_4793178.html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只有激发内生动力,才能让脱贫可持续、致富有干劲。近年来,云南采取多举措着力在思想上扶、在发展上帮、在典型上引,通过身边典型感染人、激励人,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让贫困群众在参与中增强能力、树立信心,激发他们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全省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共培养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人,带动贫困户户人。
记者从12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云南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脱贫攻坚不仅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物质生活,也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老百姓在脱贫攻坚的过程当中从过去的“不愿干”“不会干”转变为“学着干”“争着干”。
群众脱贫致富笑开颜从思想上扶“自强、诚信、感恩”入脑入心
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团结村贫困户胡少鸭,过去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自绿币爱心超市运营以来,通过参与村庄议事、打扫公共环境卫生、参加公益志愿活动等形式挣取积分,彻底改变了周边群众眼中的懒汉形象。
胡少鸭正在兑换大米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的“绿币爱心超市”通过深入推广“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兑物品”的爱心助贫模式,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曲靖市麒麟区在全区全面开展支部争红旗、干部争标兵、群众争积分,每月开展一次脱贫攻坚故事会,选树脱贫典型、先进事例,让基层干部有干事热情,让贫困人口有榜样、有动力、有精神。
“绿币爱心超市”是云南省首个爱心扶贫超市,也是近年来云南各地兴起的爱心扶贫超市的缩影,积分兑换为群众营造的评优争先脱贫的浓厚氛围。村民的蜕变得益于我省在脱贫攻坚中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
积分兑换活动为了激发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云南省向贫困村派出成千上万的驻村干部,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制扶贫措施,发挥好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把*的声音传递下去,把*的扶贫*策落实下去,把脱贫致富奔小康转化为贫困群众的自觉行动,靠努力奋斗实现幸福生活。
保山市组织余名“农民理论家”,组成多支义务宣讲小组,围绕脱贫攻坚*策、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发展、传统文化传承、移风易俗等内容,深入田间地头、院坝场上、农户家中开展集中式、互动式、点对点宣讲,共宣讲多场次,8万余人次听取宣讲。
巧借花灯文化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素有“花灯之乡”美誉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巧借花灯文化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鼓励各乡镇发挥文艺骨干、民间艺人的作用,积极创作扶贫文艺作品,涌现出花灯说唱《扶贫之歌》、方言小品《精准扶贫》等一批乡村文艺精品,脍炙人口,催人奋进。
扶贫先扶志,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省各地推广“三讲三评”等创新做法,因地制宜创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火塘夜校”等,阐述解读*的创新理论,让脱贫攻坚*策入脑入心入行,*员干部勤勉奋斗,广大群众“思进、思干、思变”。此外,云南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改善村容村貌的有力抓手,积极推行“爱心超市”“三讲三评”“五分钱”工程、“村史室”“小喇叭”工程、“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等具有较强启发性、示范性和借鉴价值的创新做法,强化价值引领,引导比学赶超,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增强贫困群众“听*话、感*恩、跟*走”的坚定信念。
在发展上帮口袋脑袋一起富,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
不仅要让群众有摆脱贫困的意识,更有求发展的动力。云南走出一条既能“富脑袋”又能“富口袋”的路。
50岁的冯恩右是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有名的好话听不进的“硬石头”,之前村“两委”劝他搞点其他生产,多一条收入的“路子”,他就是不听。然而,总书记来了后,冯恩右像是开了窍,种了半辈子的地后开始主动转型谋求新发展,走进大山养了12头牛。一个老实巴交只会种地的庄稼汉居然主动提出要搞养殖!这个变化让保山市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总支书记赵家清在心里偷着乐,他替冯恩右算了一笔账:1头牛成年了起码能卖1万,12头就是12万,更别说母牛还能下小牛崽,致富增收稳了!
敲击司莫拉木鼓“总书记来之前和之后,我们都是一样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积极学习,听*话、感*恩、跟*走。总书记来了后,激发了全村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大家在脱贫攻坚中变得非常积极,致富的思路活了。”赵家清说,村里的污水处理、电网改造,家家户户都积极参与,自觉意识空前。
针对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和安贫、守贫观念。我省发挥好群众的“主体”作用、干部的“引领”作用、*策的“导向”作用,通过教育、文化、医疗、科技等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行“以工代赈”和“按劳取酬、优先优酬”的帮扶方式,把帮扶资金转化为产业投入、劳动报酬、公益岗位补贴,坚决杜绝简单给钱给物或无条件送股分红,让贫困群众在参与中增强能力、树立信心。
此外,为了斩断穷根,我省注重用村里就业增收、成家立业的典型教育引导群众,通过县乡村干部带领贫困群众走出家门、走出村庄、走出大山,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走出去”的意愿和动力。
普通话培训深度贫困地区智志双扶才能从根上脱贫,我省针对7.4万名“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人口不会讲普通话,专门开发App,连同手机一起派送,开展讲普通话和识国家通用文字等培训。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抵制陈规陋习,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云南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民族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过去,怒江40%的老百姓不会讲普通话,发展特别是外出务工受到了极大限制。扶贫,要智志双扶。通过教育扶贫、大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手把手教群众种庄稼、搞养殖、学技术,让他们掌握发展手段,大力开展思想教育,转变帮扶方式,推进移风易俗,让干部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现在怒江的老百姓自我发展的意识很强,内生动力也不断增强。
从典型上引引导贫困群众积极进取,向往文明生活
不止从发展上帮,云南还挖掘树立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六十岁那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来到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驻乡扶贫。目睹村子的贫困状况,他暗下决心:要用科技改变贫穷。朱有勇带领团队对当地的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发现茂密的松林下,适合种植三七等中药材;冬季土地闲置时,适合种植马铃薯。为了说服村民种植林下三七和冬季马铃薯,朱有勇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作,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反复讲解和示范,用实实在在的收获赢得村民们的信任。发展产业,科技先行。朱有勇开办技能培训班,邀请院士、专家直接给村民授课,内容涵盖冬早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等,培养了一千五百多名乡村人才。
朱有勇“农民院士”朱有勇和他的科研团队为榜样,打造一批扎根贫困地区,带领贫困群众依靠科技发展产业的专家团队,在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种选育、品质提升和品牌创建上取得新突破,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石头缝里刨穷根”的西北勒乡……7年“脱胎换骨”从致富能手成为脱贫领路人的文山州富宁县木杠村*委书记农宁安;为牟定好货出山“铺路搭桥”的援滇干部、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委常委、副县长王良华;把“山窝蛋”变成“金蛋蛋”的楚雄禄丰县养殖能手李诗怡……近年来,云南积极选树了一批立足自身实现脱贫的奋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斗志,取得了良好成效。
“石头缝里刨穷根”的西北勒乡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具有强大的示范、导向和引领作用,感染和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进取意识,增强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做有标杆、干有方向。宣传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评比表彰脱贫示范户,总结推广脱贫致富成功经验,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形成见贤思齐、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鲜明导向和良好风尚。
除了发挥典型的引领作用,全省注重涵育文明乡风,增强脱贫致富精神食粮,各地还创新形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村民在路边建设村里的小花园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老鸦树开展“四美积分超市”试点工作,村组环境卫生和农户家庭卫生优秀的将获得村里颁发的“骏马旗”,排在倒数的则获得落后旗。大理州漾濞县苍山西镇光明村大力制定“光荣榜”“曝光台”等长效机制,对全村乡风文明、红白喜事、人居环境等进行规范管理,推动农村新村新风尚,村民的精气神明显提升,实现了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落后的风俗习惯,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改善农民精神面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营造向上向善、积极进取的社会氛围,弘扬自强奋进、感怀*恩,做到“常念感恩之心,携手共进奔小康”,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倡导全社会崇尚诚信感恩的大爱情怀,携手共进奔小康,坚持自力更生,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策划徐腾中云南网记者秦黛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