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理弥渡县苴力镇五台彝族村,不少人总会把它与贫困联系起来,那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常年缺水,严重影响了当地彝族同胞的生产生活,也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如今,通过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五台村的贫困率从原来的74.7%降至0.6%,五台村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变形记”。
漫天黄土变康庄大道
“从前到苴力赶街要带两套衣服,一套衣服在路上穿,一套赶街的时候穿。”年近60岁的自从周看着九曲蜿蜒的盘山公路回忆着以前的五台——大家只能靠自个儿的“两条腿”或者骡子的“四条腿”代步。一路走下来,一路身上“黄灰喷”。
“那时候到学校上学要走三小时的山路,但即使辛苦,有骡子也不让坐,骡子是拿来驮运东西的。就算偶尔坐上去蹭一段路的情况,也只敢在上山的时候有,下山想打“骡子”的主意,常常就是人仰“骡”翻了。在苴力镇兽医站工作的五台村人罗金秀回忆起自己初中上学的经历,不无感慨。
路不仅仅让五台彝族同胞出行困难,也阻碍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五台进村公路原貌
年5月,村村通公路惠民工程启动。工程完工后,连接五台村到外界的的柏油路上,听着“黄粉、卷粉、吃凉虾”小贩的叫卖声,看着大寺门前大青树下摆满的售卖水果和蔬菜的摊子,山外的物资和信息也不断随着新路传送到五台山里。13公里的柏油路上,摩托车穿梭,面包车盘旋,“村村通公路”,打通了老人们的赶集路,打通了年轻人的致富路,打通了孩子们的上学路,五台村终于跨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现在的五台进村公路
五台村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地质资源导致常年严重缺水,每年的干旱期取水只能通过地势类似漏斗的“落水洞”,家家户户早晚排队,几分钟出一瓢水,一个小时打满一桶水,一家人打满换下一家。
缺水不仅影响了五台人的生活,也成为了制约五台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随着各项安全饮水、提水提灌项目的实施,自来水接通了家家户户,随着彩虹水窖、爱心水窖的铺开,五台村全村多户人家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水窖有多个,户均达到6个以上。
“阿表妹阿表妹你要来尼个,阿表哥阿表哥你要来尼个……”彝族打歌以热情著称,而作为彝族群众聚集地,五台山“对歌大会”最为出名。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就连楚雄、南涧的彝族同胞都会闻讯而来,身着盛装,齐聚五台一展歌喉。
不过,由于五台山高路远,没有大型活动场地,每次打歌,众多参与打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只能挤在田间地头,甚至是农户的院子里对唱,这些不完美虽然不能减弱大家的热情,但不平整的土地给拥挤的人群增添了许多的安全隐患。
“相当不错了,现在我们随时打歌都很方便,特别是这个大广场,打起歌来,连在半山腰的火把山上的人都听得见。”老房子村罗仙丽是五台打歌队的一名老成员,亲眼见证村民活动场所变化的她显得有些激动。年随着五台革命老区的建成,总面积平方米、投资90万元的打歌广场在五台大寺门前建成。
年以来,五台村22个村民小组逐步完善村民活动场地的打造。宽阔平整的广场,带来的是彝族群众欢腾的场面,传来的是彝族同胞多彩的幸福之音。茶余饭后,农闲空隙,三五村民,率性而唱,激情起舞,打起歌来,幸福满满。
苴力镇五台村委会驻村工作队李白琳